[11]张世亮等译注:《春秋繁露》,北京:中华书局,2012年版,第632页。
[②] 蒙培元:《论王夫之的真理观》,载《中国哲学史论文集》第二辑,山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。中国哲学对人类的贡献,可能就在这里。
[47] 蒙培元:《自由与自然——庄子的心灵境界说》,载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10辑,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。《朱熹的心灵境界说》,载《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》,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编,1993年5月。他说:人与万物是一个和谐的生命整体或共同体,人与万物不分贵贱,‘浑然一体,这是存在论的‘一体。[61] 蒙培元:《心灵超越与境界》,第281页。[85] 蒙培元:《从中西传统人权观念看人与自然的关系》,《人权》2002年第5期。
[⑨] 由此可见,蒙培元的情感儒学乃是一种否定之否定。(一)心灵境界论蒙培元提出了自己的不同于冯友兰的境界论,即心灵境界论。这种损益,正是经典诠释的一种体现。
综上所述,《中庸》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是尊德性而道问学。 三、经典新义的生成:温故而知新如果说上文所论致广大而尽精微,极高明而道中庸所涉及的主要是经典本义的揭示,那么,紧接着的温故而知新则是《中庸》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维度:经典新义的生成。[19] 这种本义的内容,可以参考后来宋儒特别标举的十六字心传,即《古文尚书·大禹谟》所说: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。这里的博学之其实就是道问学,即指经典诠释。
郑玄注:夏时指夏四时之书也,其书存者有《小正》。[71]因此,前引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一句,不可轻轻放过。
后者正是前述思诚诚之的结果,即是经典诠释的结果。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《中庸》 经典诠释学 。关于问,《中庸》里的典型例子:子路问‘强。诚者,不勉而中,不思而得,从容中道,圣人也。
3.徵万事以证经义,意指经典意义的证明。而要明善,就必须通过经典诠释的博学之,具体是经过审问之,慎思之,最终落实到明辨之。要注意的是:这是接着道问学而言的,即是在讲怎样道问学,当然也是经典诠释学问题。以上三项都是此岸的证明。
[54]其实,《中庸》继承了孔子礼有损益的思想,却是见于另外的论述,如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,待其人而后行[55],而其人乃是特定时代的人。作为诠释宗旨,尊德性是其内圣方面,鉴往而知来是其外王方面。
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然而关于《中庸》本身的诠释学思想,学界的研究成果几乎阙如。
这与前引道问学之问相呼应,也与前引好问而好察迩言之问相呼应。[④] 朱熹集注:既学而又时时习之,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,其进自不能已矣。[31](三)致广大、极高明:前主体性诠释的消息这里的广大高明,乃是说的经典诠释中的天地之道。[31]《礼记正义·中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33‒1634页。[26]《礼记正义·王制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343、1327页。[43]《论语注疏·为政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462页。
[⑦] 1.隐恶扬善所谓迩言,是指亲近之人的言论。吾学周礼,今用之,耐人寻味:既然现实的礼制情况并不足以证明经典的意义,那么,这里作为历史根据的考诸三王,其实也已经是经典诠释的结果。
[32]《礼记正义·中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33页。(2)徵诸庶民,指根据民众。
这种天地之道本身是抽象的,历代儒者对它的理解与解释是有所不同的、变动的,有时甚至相去甚远,这说明天地之道本身其实同样是经典诠释的产物。子曰:‘南方之强与?北方之强与?抑而强与?宽柔以教,不报无道,南方之强也,君子居之。
及其广大,草木生之,禽兽居之,宝藏兴焉。邢昺疏: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。[67] 这是经典意义证明的形而上学根据。朱熹集注:于其言之未善者,则隐而不宣。
[47] 这里,兴、观、群、怨乃是前主体性的情感。[21] 至于审问慎思明辨,都是在讲应当如何博学,孔颖达的理解是正确的:以下诸事皆然,都是覆上‘博学之也。
国有道,不变塞焉,强哉矫。[70] 黄玉顺:《中国正义论纲要》,《四川大学学报》(哲学社会科学版)2009年第5期,第32–42页。
[26] 这种分辨、论辩,当然也适用于经典诠释,如《学记》说:人不学,不知道。而其阐释的方法,正是经典诠释:大量的子曰或仲尼曰,以及《诗》曰《诗》云,无非经典诠释。
[51]《论语注疏·八佾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466页。小人之中庸也,小人而无忌惮也。《前主体性诠释:主体性诠释的解构——评东亚儒学的经典诠释模式》,《哲学研究》2019年第1期,第55–64页。[18] 朱熹集注:素,按《汉书》当作索,盖字之误也。
[36](一)《中庸》温故知新的前存在者意义所谓温故知新,意谓温习经典的旧义,获得经典的新义。[43] 朱熹集注:温,寻绎也。
[46]《论语注疏·学而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2460页。《中庸》经典诠释学思想不仅涉及经典本义的理解和新义的阐发,而且涉及诠释者的自我主体性的更新,而具有前主体性的存在论意义。
[30]《礼记正义·中庸》,《十三经注疏》,第1626页。这里可注意的是:《中庸》与《大学》是一致的: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标签: 医院CRM:打通医院营销链路,让获客更简单 易宪容:扩大内需之策可否一举四得 2023年,民营医院该如何求生存? 蔡继明: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序进入市场 克鲁格曼:欧洲正走向经济自杀
评论列表
[76] 蒙培元:《生命本体与生命关怀——熊十力哲学新解》,载《新哲学》第三辑,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。
近溪判定儒学工夫真切有效的标准有两个:具有不学不虑的自然性以及与百姓日用相同。
然而班固又说诸子出于王官,而兵家出于王官之司马,如此则兵家有类诸子。
[55] 蒙培元:《换一个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》,《亚文》第1辑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。
要更好地理解舜的怨慕,我们可以看《孟子》中另一处论怨慕的文字:公孙丑问曰:高子曰:‘《小弁》,小人之诗也。